用户: 密码: 验码:
  冉庄系列故事——爆炸英雄梁连恒     抗日烈士张森林     抗日烈士李连瑞     冉庄溯源     古槐释疑     黑风口琐谈   2023/9/30 星期六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事旧址 >> >> 正文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道布局(及工事介绍)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9年8月11日 | 浏览6296 次] 字体:[ ]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道布局(及工事介绍)
                      
以下是地道的概括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延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通、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地道内各种地下设施设计也十分巧妙,共有23种,256处之多,如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翻板、卡口、双层地道、翻眼等。

双向地道

    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为防敌人用水灌地道,冉庄的地道与水井相连,正如电影《地道战》中说的“水是宝贵的,应让它回到原处”。无论敌人从哪口水井里灌地道,水都会流回原处。

地下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梁连恒在七七事变前是做鞭炮的,对炸药比较了解,就由梁连恒负责,除梁连恒外,还有7名技术人员。
    开始,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内,但是在1939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梁连恒设计将地道口通到炕上,可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
    民兵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土武器。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在这里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是制造火药原料的,火药配方很简单:一硝、二磺、三木炭,再加上蒸煮、晾晒、细加工,便成了理想的火药
    铸造组通过各种关系将焦碳从敌战区搞来,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他们制造的第一批地雷的壳是用从京汉铁路扒回来的钢轨为原料铸的。
    锻轧和铸造都产生大量的烟,为了把地下土兵工厂里的烟排到地面又不让敌人发现,他们就把梁连恒家的院墙修成空心,而且墙上留有排气孔,空心墙与地下兵工厂的地道相连,烟可以先通过这些洞吸到空心墙里,再由空心墙上的气孔排出。
    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各种零件制造好后,就在地下土兵工厂里装组成土枪、掷弹筒、地雷、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当时制造武器的工具和方法比较简单落后,所以,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可以立即投入井中,以防伤人。在铁、木构件上打孔都是在土车床上加工。工厂里,每道工序完全是由人力来完成。武器制成后,存放在地下库房里。
    战斗过程中,地道内的交通员通知兵工厂某工事需要什么武器,土兵工厂就可以在敌人的脚底下运送过去。
    土坦克是数层用水浸湿的棉被盖住木桌做成的,抱炸药包的人在木桌下顶着桌子冲锋,用以防子弹。1945年拿下黑风口据点时就用了这种土坦克。
    冉庄民兵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的地下兵工厂,制造武器打击敌人,为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翻 眼


    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 
 
卡 口

  
    卡口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因为它比较矮小,如果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处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那样民兵们很容易消灭他们。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卡口在地道内不能太多,那样会限制民兵的行动。


三官庙


    原是供奉尧、舜、禹的庙宇,乡民称为三官庙。
旧时有泥塑神像,神像前香火不断,但却救不了我们。民兵们拿起武器开展地道战,来保卫家园,抵抗侵略。为方便作战,他们把泥塑神像拉倒,庙内筑地道口通地道,在庙墙上筑暗枪眼,垒墙堵住庙门,就这样把庙宇改装成作战工事。
    1939年,敌人火烧冉庄村时,把冉庄村的老百姓赶到三官庙前,妄图搜捕抗日干部,摧毁我抗日政权,在这里发生了冉庄惨案。残暴的敌人杀害村民13人,抓到黑风口据点11人,伤十数人,还放火烧民房700余间。
    地道战期间,三官庙工事成为把守清水河南大桥的重要射击堡垒,并与青神庙工事及两侧民居暗枪眼相配合,形成一道阻击敌人的屏障。


青神庙


    始建于明,用于供奉青苗神,乡民在这里乞求五谷丰登。
1942年,冀中环境残酷时期,区委书记张森林藏在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李永家绝密地道内办公,由李永负责送饭和通讯联络。
张森林的母亲,常以到青神庙上香为掩护,将洗换的衣服和食物置于与地道相通的神台下,由李永从地道内取走交给张森林。
后根据战争需要,将庙门堵死,拆去神台,改为战斗工事。

冉庄抗日村公所


    原是冉庄村公所,始建于民国年间。1938年冉庄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改称冉庄抗日村公所。这里是冉庄抗日活动的中枢,下设“五大会”: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冉庄妇女抗日救国会、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
     张森林任冉庄抗日村公所秘书,其真实身份是冉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38年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这里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不抗日、不降日、打土匪、保家乡”的地方武装改编成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这批武装力量(清苑县5000余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转战南北,为抗御外侮,为祖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水 井


     冉庄有一眼砖砌水井,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做地道内排水、取水、通风之用。电影《地道战》中,日伪军抽水灌地道,地道内民兵群众又让水流回原处,即拍摄于此。
   说起这眼水井,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据传,明崇祯年间,清苑县大李各庄(在冉庄南20里)籍人陈灿,为官清正,颇得崇祯帝赏识,擢升吏部任职。在职期间,因政绩显赫,崇祯帝赐给他很多银两。
   后来,陈灿回故里省亲,令自京畿至大李各庄沿途数十里构筑一井,以供随员炊饮。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义军首领李自成所属刘宗敏部,率义军自山西入河北与李自成会师北上,直逼北京。陈灿所筑水井大部分被义军所用。崇祯帝闻后大怒,以陈灿暗通“反贼”为名,将陈灿处死。
   冉庄街头明井,是陈灿所筑水井中保留下来的唯一水井,也是冉庄人民抗击日寇的见证。


冉庄十字街


    冉庄十字街是地道战的中心地带之一,地下设有指挥部、休息室等,十字街四壁墙根设暗枪眼若干。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当年栽下槐树的冉、曹两姓在冉庄村已无后人,就连他们的坟地也变成了大片民居。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在街头古槐上悬挂北大寺的铁钟,用以报警。在1965年拍摄电影《地道战》时,这两棵老槐树还有生机。由于树龄已高,且当年挖地道时破坏了槐树根,后来枯死,但它的树干依然挺立。
    古槐北侧为地道战地面指挥中心,当年由于这两棵老槐树枝繁叶茂,过往的人都愿在树下歇脚。有间屋子原为一个店铺,柜台下面有地平面地道口与地道相连,作战时就成了地面指挥中心。
    西南隅房顶为高房指挥中心,并有高房工事通夹壁墙至地道,这里的地道口为墙根壁地道口。1950年,冉庄民兵曾以实战的形式迎接来自3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外国青年代表参观团找了好长时间,硬是没有找到地道口。

    
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关帝庙)


    抗日战争期间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设在关帝庙。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曾在此办公,这里是冉庄决策和指挥武装斗争、地道斗争的主要指挥所,又是为我主力部队组织和输送兵员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冉庄共有2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正规军。这里同时又是组织支前的办公地。在关公神台一侧有一处极为隐蔽的地道口――地平面地道口。电影《地道战》中的假武工队来冉庄刺探地道斗争情报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地道口下面的地道通往战斗地道的四面八方。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冉庄常吃败仗,老乡们传说是关公保佑。其实地道战的胜利,是先辈们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冉庄民兵英勇奋战的结果。
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旧址
    这是一处普普通通的民居,是抗日战争年代的一家堡垒户,现在院内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环境风貌。南屋是马槽地道口,现在仍然养着马,气息仍似当年。
    抗日战争中,清苑县抗日武装委员会在此办公,是发动全县抗日武装和民众破坏敌人交通、坚壁清野、割电线、炸桥梁、开展游击战、地道战等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伪装奇巧的马槽地道口与地道相通,当时遇到紧急情况时,干部们便从这里转移入地道。区委书记张森林多次从这里出入地道。


    
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简称保委会),秘密在保定南部一带开展活动,开展城市工作准备收复保定。这里是主要办公地之一,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所。保委会同时又是地委城工部,下设宣传部、组织部和铁路工作委员会等。
    曹洪涛、钟翔云、张鹏等不少同志都曾在此办公。他们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办公条件相当简陋,除一些家具外,有一台装电池的收音机,用以收听战争和社会形势报导。
    当时室内地下有隐蔽的墙根壁地道口与地道相通,以应急需。
房上的高房工事与墙根处的暗枪眼、石头堡工事、地平堡工事、学校暗室,以及老母庙工事和庙前地平堡工事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
原先曾经担任冉庄儿童团长的张廷遥,后受党的派遣,到长辛店工作。在冉庄支部城工委员李恒义的帮助下,在工人中发展刘月琪、李恒俭两名党员,成立了北平长辛店铁路工厂党支部。
    这里展出了一份1946年7月1日驻冉庄保定工作委员会的秘密档案,就是地下党支部书记赵勇介绍其同学马英琪入党时填写的入党志愿书誓词。

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遵守党的纪律;
不怕困难,永远为党;
要做群众的模范;
保守党的秘密;
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地平面地道口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Copyright 2019-2021 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 冀ICP备2021016415号
0210 地址:保定市清苑区冉庄 邮编:071100
电话:0312-8036158  邮箱: 34868938@qq.com QQ: 34868938